学生住进方舱后,90后魔都老师搜集了全班的疫情感言……
这是谷雨星球第82篇原创
谷雨升学规划中心 | 谷雨天赋成长学院
做不焦虑的妈妈,养育有趣的孩子
“老师,我确诊了,昨晚凌晨两点被拉进方舱了。”
收到学生的信息,上海一所市重点高中当班主任的90后老师Lexi心抖了一抖。
自从3月10号后,网课已经两月有余。线上教学对她来说并不陌生,但这次却有那么些不一样,她敏锐地观察这群两年前疫情时正中考的学生们,体验着很多第一次:
第一次担心家里食物不足,第一次经历“学校建方舱”,第一次正面反思2年前中考失利怪病毒的心态,有学生医生父母上一线,独自在家讨生活,还有人第一次和家人分离,独自在方舱度过网课时光……
第一次与真实世界撞了个满怀,少年们就遇上如此复杂、难以解释的百年大事件。而身处魔幻世界里,成年人的该不该捂住他们的眼睛?又要如何与青春期的他们,讨论连我们自己都难以名状的心情呢?
这些家长们没有答案的问题,天天与孩子们云端相伴的老师有了结论——没想到,反倒是学生给了早疲倦的我们满满能量。
第二次网课
并没有更从容
今年是我经历的第二次网课。
2020年那年我带高三,属于最“怕”网课的一群人之一,课上成什么样,心里完全没有底,刚开始做网课准备那一天是2月7日,我跟着高速排队的车流抵达上海,仓促筹备了生活必需物资。
接着,开会,开会,还是开会,学校讨论各类在线上上课、备课的方案和分工。
一周后,老师们开始开始第一天的网课,状况百出,有老师面对着100+的学生,生怕声音传不过去,时不时提高音量询问学生能够听到,同学们常常被“吓”得很精神……
就这样在摸索中,我仓促地带领着毕业班的学生,开启了充满未知却无法按下暂停的高中最后半年学习生涯,紧张忐忑地迎来了唯一一届没有高考大动员的毕业生们。
身经百战后,我今年带的是高二,这届学生在两年前的疫情里正值中考,一些孩子确实被那段居家改变了命运,确实也有网课经验,我原以为经历过一次,已经能游刃有余地应对。
没想到却比两年前更仓促,还因为伴随着早起抢菜、无尽核酸、等待学生做核酸等变得无比磨砺人的心智。
两个多月前的3月10日,全体就留校并全员核酸,晚上9点多,我回到家吃了碗热腾腾的泡面,依旧对未来充满希望。
第二天的3月11日,学校通知我们集体回家,我在高架上给我妈发了条信息:“我又被遣散回家了”。隔天早早起床,为在线课的网站充了值,准备上课。
■第一年的网课作业管理方案
这一上就到了2个多月的今天。
这次在线的课表安排倒是跟在校差别不大,部分学校也会采取并班上大课的形式,来回应师生对效率的诉求。
“上课时间”,只是老师工作的冰山一角。
不断的教研&工作会议+年龄带来的精力&视力下降+在家带娃做饭照顾老人,以及对于在线软件应用带来的困难。
除了经常没时间抢菜外,老师要与家人争抢网速,上课时频繁收到学生去测核酸的请假消息,和小区呼唤自己下楼的喇叭音。
更令人难受的是,听闻家长在一线支援多日,感染确诊,却瞒着孩子而请求我来协助沟通的时候,内心充满了矛盾……
■某高中英语老师四月的课表
在特殊环境下,做老师的人总想做点什么,才对得这个身份——
如想花更多时间,去思考在线教学的互动形式,以弥补无法面对面的缺憾;如花更多心思,去设计作业,以期可以利用这段特殊的时间让学生科学、自主地学习和反思。
或者在教学里更多地渗入了德育的元素,即对疫情当下的社会现象与担当的探讨。
学生住进了方舱
令我欣慰的是,当成年人们在忙乱中应付繁杂的一切时,学生们却表现出了惊人的镇定。
疫情让他们开始学会了拥抱生活中不确定的常态。早熟悉线上课形式的他们,开始使用各种方法自我监督,也开始自发组织在线自习和同伴答疑。
前两天在线上班会上,我也对家长说,“别让他们每天除了学习以外就是吃上现成的,把他们拉进来一起操心也挺好。”有家长深以为然,学生们现在开始琢磨攻略,蹲点帮爸妈抢菜,构思胡萝卜的一百种吃法……
我最佩服是一个独自被拉去方舱隔离的女孩。
被拉走那天,她经历了一个不眠夜。
凌晨两点多还在车上,她说不知自己将被载去何方。凌晨四点多,终于安顿好,却没料到,接下来的几天,她将面临的是设施不全、网速不佳、连续发烧、核酸检测一再延迟等现象,且求助无果。
她一边发着跟平时无异的可爱表情,一边与我在微信描述着她的各种“不幸”。
“所以,你那几天是什么感受?”,我着实好奇,忍不住发问。
■随着越来越多学生走进方舱,有老师在方舱里开了间教室。
“反正我只能待在这个房间里,反正我再烧也就是这些症状,反正世界就是不会围着你转的。所以,就那样咯。”
被动,但接受现实。躲不开,不如放轻松。
在危机中放下了对平时衣食无忧生活的念想,及时调整了对生活的期望。
现在的她,庆幸在入住方舱的头两天,见到快要出院回家的妈妈,庆幸方舱条件相对不错,庆幸有大白递给她一排酸奶,她还可以分给邻床的奶奶和因隔离认识的姐姐。
她也庆幸着虽然没有桌子要端着饭盒吃饭,但是每餐都有保温袋饭菜不会变凉。也会嘻嘻哈哈跟我讲述着晚上呼噜声起伏不断和早4、5点被叫醒做核酸的魔幻……
听罢,我也受到了感染,就把这当做一次人生难得体验,放下了那颗担忧到爆炸的心。
■图源自网络,是上海某高三考生拍摄的隔离方舱。这里是由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改造的。
对我个人而言,亲历两次疫情最大变化是:
2020年,面对第一次手足无措的疫情,是我自己强打精神、自我充电,努力带动毕业班同学们备战高考。
那么2022年,是学生给我充了电。
捂住孩子的眼睛?
身边有很多人问我:“疫情期间,如果学生去询问你一些社会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处理的方法,你会怎么回答?”
我觉得,其实不必回答,他们都能看见。
这一代身处互联网时代,有更强的信息检索和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,他们早已在大人觉察不到的时候,开始了对自我的“社会化教育”。
正好,最近教材里单元的主题是Disaster是Stress,特别应景。
于是我在两个单元中间,让我的学生写了“面对上海当下的疫情,你认为焦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”这样一篇作文,也让我的学生就“Is peer pressure positive or negative?”展开了辩论。
讨论到最后,会有一个相似的结论就是:Find a way and live with it.
疫情期间本就是社会百态,利用得当,这也是一块教育试验田。
家长们也不用过度担心,少年们原本就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自信和激情,不该被成年人过多的规则而困住。
正如同俄国哲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下的《少年》那样:
少年就是少年,他们看春风不喜,
看夏蝉不烦,看秋风不悲,
看冬雪不叹,看满身富贵懒察觉,
看不公不允敢面对,只因他们是少年。
我每每欣喜于他们的思考,素质教育在不经意间被落实得如此彻底,学生们学着反思自己,客观地看待了问题,多大的惊喜啊!
比如,有学生对恨,对人性有了更多维度的理解:在生死面前,都是一种人性的考验。
有学生反思自己为什么在两年前居家隔离中没有抓住机会,导致出分的暑假非常崩溃,怨恨老天不公平,为什么是他遇上了疫情了,命运就此改变。
等到现在再反思,他意识到是自己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候没有及时调整好心态,利用好居家时光。而那些中考优胜者则是迅速适应了变化,自律且平和,所以中考没考好更应该怪自己,而不怪疫情。
我收集了很多学生的回答,都成熟得令我惊讶。而我,做一个偶尔加入讨论的旁观者,就行了。
有人打算把多出的复习时间,当作机遇。
有人说如果时光倒回初三那年的疫情,他会更好调整好自己状态,不怨天尤人,不会再想走推优捷径,而想要试着自己拼中考上更好的高中。
有人觉得这一次的疫情应对起来熟练了许多,能很快适应,少了一些焦虑,更成熟了。
有人跳出“上学-写作业-睡觉”的忙碌死循环,把原本的通勤时间用来读书、思考,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节奏。
有人2020年网课期间拿起吉他,一不小心弹到了2022。他说,“生活中的音乐不只来自于手机,可以自己弹给自己听”。
有人在两年前帮助初中同学走出了抑郁,也借机思考了自己活着的追求和目的:“不是为了家人或者他人,而是为了自己”。并猛然发现自己能做好的事有好多,于是更专注于自己喜欢和看重的东西。
毕竟卷还是不卷,从来都不是孩子和老师来决定,只有家长说了才算。
■Lexi在封校那天拍下的校园里的郁金香
对了,今天是新闻里说的复工复商的日子,但现实生活里我们仍在网上相见,距离孩子们4月底许下的「5月复学」愿望又过去了大半个月。
尽管如此,我每晚仍都在期盼,能早点与在错过春日里又长高了个子的学生们,在安全干净的校园里再相见。
「谷雨星球全球升学规划」
私享会第一期来了